BG:廣東某座邊遠小城市,主要經濟發展為私營以及特色手工產業,相對珠三角地區的自動化,屬于萌芽時期的自動化。
之前在中山某環保公司做技術及設備運維,后輾轉中山多地面試,幾乎將人才網上做自動化的公司都去遍,中山的自動化的待遇基本偏低。有個師兄在南朗某小型包裝設備公司做技術,摸爬滾打三年,混上個技術的頭頭,工資也才5000左右,一人幾乎承包了電氣的工作,老板美其名曰,我們公司人才多能多專?粗菦]什么希望,兜兜轉轉跑去了珠海某自動化設備公司上班。
年輕就該去看看世界。
雖然珠海的公司也是一堆的問題,某領導也是比較奇葩,但是好在公司主線業務還是比較正常。。在珠海公司兩年,學到了不少。自動化公司就避免不了爛尾項目,說實在的,沒爛幾個項目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過非標的。最容易做的應該還是學校項目,一年到頭開不了幾次,也不用去算稼動率,故障率什么的,有時候就是學生的實驗平臺做好看一點就好了。做工廠項目的話,對著現場人員的投訴,有時候真不能理解為什么老板要接這么難的項目,還不賺錢,事情又多。后來項目做多了,自然也就習慣了。公司需要生存,需要業務支持,不是世界五百強,也不是行業老大哥,稍微有點頭緒,自然就抓緊公關拿下來,不然公司里一群工程師怕是要喝西北風了。后來項目做多了熟悉了,也基本都接觸一個方向上的業務,做標準化上下料項目,東西都是標準的,設備標準的機器人+cnc+edm+cmm。全部加起來做一套叫做mes系統的東西。
以前總覺得珠海的公司摳,東西要申請,要審批,還得寫日報報告每天的工作,生怕我們沒做事一樣。后來才發現,這些東西都是公司前輩們摸索出來的經驗積累。而且,不是隨便的企業都能設備基本都是Q系列+FUNAC的,偶爾還能西門子或者上AB的PLC。回想起來,2000塊以下的采購申請審批,領導還是很大氣的。
從事自動化行業從畢業到今年也大概6年了。見過低端到連控制器都沒有的簡單設備,也做過說是智能工廠的小型配套系統,算是還對得起當初選擇的專業。
我從18年年底回的老家發展,預好了說回來就其實沒什么大的發展舞臺的,因為這個地方真的比較落后。落后的地方不是因為窮,而是因為產業落后。ZF班子連續好幾任一下臺就被查,心思都花在了不知道什么地方上,會有什么發展。
從18年陸陸續續開過幾個政府主持召開的會議,參加的時候錄了點視頻,不外乎就是跟幾個做設備的公司合作做產業轉型,機器代替人工進行生產。
我大概把自動化生產發展劃分一下:
第一階段,以小型單機設備配合人工上下料,以減少人工工作強度為主,實現半自動化生產作業
第二階段,以小型單機設備配合人工裝載,以減少人工數量為主,實現低成本自動化(基本主流)
第三階段,以小型自動化設備連成線,依靠總線通訊技術形成中心控制,實現基本自動化(中控)
第四階段,引進mes,erp,wms,依賴信息技術進行自動化布局,實現自動化
第五階段,國家所宣傳的智能化,這個高度基本上目前概念而已,很多其實都是在第四階段搞個系統說能自動排單自動跟蹤就對外宣稱,我們已經實現了智能制造,個人認為,第五階段主要還是在于數據的分析以及預防上面。
然后呢,我覺得大部分意識里面沒分那么清楚明白。
第一階段我大概是在讀書的時候做畢業設計還有幫老師搞一些項目的時候做做做過;
第二階段跟第三階段其實還是占據主流,畢竟可能設備做出來只是一道工序的銜接而已,沒有什么大的需要以及花費
第四階段目前基本就都是一些大公司或者一些有點格局的公司會選擇做一下,畢竟偶爾客戶參觀有點面子。
剛開始回來做的時候還覺得這個市場其實還是不錯的,因為基本都處于第一階段,客戶那邊要是往第二階段過度的話,我們的業務就能迅速拓展開來。
然,發展肯定會遇到一個問題。我原以為十多萬的設備應該算是比較能接受的一個限度,然而兩極分化。
小公司覺得設備不需要化太多錢,幾萬塊就差不多了,太貴不如人工
大公司覺得十多萬設備太差,不夠逼格,不能吹噓
回到現實中來。想起了以前面試的時候說,我做的項目都是百萬級別的,被我領導蔑視的說我們項目起步都是百萬起步。回來后,后來面試別人,說我們的設備都是幾萬幾十臺的大客戶,別人說他做過的都是十幾萬十幾臺的客戶。場景好熟悉。
處在第二階段的環境,有第四階段的眼光,拿著第三階段的工資,缺做著第一階段的設備,騙自己說我們是做第五階段的未來。
說到底還是整體環境的因素。
一場疫情,打破了原有生產型企業的安全感,也給了地區自動化發展的契機。一年以前,地區招聘里面自動化電氣工程師薪資待遇基本不會高于6k,今年好幾個同事突然被撬走,起步都是6.5k,慢慢的,人越來越少。
某個同事說,以前在這里沒什么危機感,反正知識夠用。去了別的公司才知道,錢給到位了,不多學點都對不起自己的工資了。